close
第一次長期待在國外,是在2012年的3月開始算起的一年。
 
在經歷了一場人生暴風雨後,對未來迷惘的我決定去實踐我長期以來的心願-出國看看,不是短期旅遊,而是長期的待在國外、看看世界。
 
在那之前,我始終認為長期待在國外對這樣的我而言是不可能的。但我就是不服輸,健康的因素、家人的反對等等,都無法阻擋我強烈想要出國的渴望。為了要達到待在澳洲最初兩三個月找工作期間的經濟無憂,出發前的三四個月我身兼兩份工作,之後便在隔一年的三月出發了。
 
在澳洲的一年的所見所聞都是一種震撼,也擴大了想要再去其他地方看看的心情;但最重要的是,我開始不安於自己在這社會上所處的位置,對於人與人之間的互動,我在其中發現了一點-我所處的位置造就了我所遇見的人。舉例來說,澳洲打工度假的門檻低,所以許多與我同處於一個社經地位或社會背景下的人便會大量前往;但再來看看同樣住在澳洲的留學生,他們的社交圈以及所談論的話題卻與背包客們大不相同。
 
說的直白一點,當背包客們為了爭一口飯而勾心鬥角、為了賺取生活而汲汲營營,他們卻是開著車遊山玩水、討論著要翹哪堂課以及課堂討論和他們的某某同學又怎麼了。
 
當時在一旁聽著,心中就冒出了:不知道站在他們的角度來看這個世界,那會是怎麼樣的?用背包客的視角看過了這個世界後,若用一個留學生的角度來體驗那又會是甚麼樣子?
 
對於台灣教育非常不苟同的我而言,體驗西方教育是一個非常大的吸引力,這也就是為什麼,很大部分的一個為什麼我選擇再一次,但以學生的身分出發。
 
以一個普通人來說,在看著身旁友人一個個步向紅毯、一個個邁向事業穩定階段的年紀還懷抱著這樣的想法,而且還真的去實踐,實在是有些荒謬。在決定這麼做之前我心裡也有幾分掙扎,其實到現在也還是。
 
在亞洲,年齡到了就該做什麼事是一種習慣,有時也是一種牢籠。當以交換學生的身分前往歐洲,應該許多人都會以一種無法理解的眼光來看待吧!
 
不過人生是自己的,只要對自己交代就好。
 
對於人生我有一種體悟,那便是-不論如何絕對不要留下遺憾!
 
很可能因為患有慢性病的關係,我的身體一直比同年齡的人還差,而隨著年紀的增長,差異也越來越大。我不曉得我是否可以跟其他人一樣,說著:先來拚事業!之後事業有成、有錢了,我再來旅遊花錢玩世界!
 
我想要在自己還可以的時候,深入的去經驗和探索這個世界。

我無法保證在1年、2年、3年後自己是否還有那樣的體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。在這樣的考量下,我以生命不留下遺憾為基礎,努力在學業、英文和工作上達到一種平衡,出發來到荷蘭當交換生,實踐與自己的承諾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履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